孩子快两岁了,是时候让她尝试喝其他牛奶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喂她喝一种牛奶。最近,她妈妈跟我说她们同事的家孩子都喝什么牛奶,效果挺好的,我们也试试吧?
于是,费劲周折,我们找到了这个牌子的牛奶,买了一罐。心想,要是孩子喝这个牛奶,我们岂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一罐省下50元?!
是的,这样打算起来,倒也节约了不少。问题是孩子喝不喝呢?
晚上睡觉时,我单独和了一瓶新买来的牛奶,孩子高兴地接过奶瓶,如同往日一样的喝了起来,我们都以为她接受了这个味道,然后她只喝了一口转手就把奶瓶递给了我,还念叨着“不是这个牛奶……不是这个牛奶!”几经劝说也不喝了,我就倒了重新和了一瓶,这次只是加了一勺子新买的牛奶混在一起,应该尝不出味道了。然而,结果和刚才一样,不喝这个牛奶。
孩子肚子饿了,一边哭着说“不要这个牛奶!不要这个牛奶……”我听起来比较烦,几百元买来的牛奶就要浪费了,于是我动手打了孩子的屁股,她没哭了,可是能看出她很委屈的样子。她似乎很害怕我,下意识远离我,投向了妈妈的怀里,抽泣着入睡了。
半夜时又饿醒了,又哭了,在妈妈的呵护下再一次抽泣着入睡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赶着去上班,我开车送妈妈去。一路上,我们相互的反思着,我过激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不对,动手打孩子更是不对,这都会给她留下阴影,至于阴影面积有多大,妈妈还开玩笑的说让我算算。
由于出门比较早,只能让外婆陪着她睡,直到她醒来。把妈妈送到后,我去帮人办了点事,回到家已经是中午了,外婆反映的情况是她没有吃东西,精神状态明显不如以前,我似乎内疚了很多,难道真的是我让孩子惧怕我了么?
我伸出手去抱孩子,孩子依然高兴的跑到了我的怀里,紧紧地把我抱着,很激动的样子,还使劲的错牙齿。
我试着给她和一瓶原来的牛奶,她肯定是饿坏了,她并没有拒绝,接过手后,下意识的尝了一口,确定了味道后,才大口的喝,280毫升,一两分钟喝完了。午觉时间到了,我给她唱着她熟悉的歌曲,安静的进入了梦乡。
我知道了,孩子并不是怕我,而是她真的不喝新买来的牛奶,是我没有了解她。而对于我昨晚的行为,我深感愧疚。
我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毕竟她还不到两岁,就算她以后长大了也一样。妈妈说得对,只要她不做过分的事,她愿意怎么做都可以,开心、快乐最重要。
我们的童年都是苦的。妈妈说,她的童年都是在畏惧父亲的阴影下走过来的,所以说并不存在开心快乐这一说;而我的童年则是在家教太严,是很传统的一种生存环境,所以说也没有开心快乐这一说。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童年还要让她重蹈我们的覆辙吗?
显然不能了,我们必须让她活出自己,做自己,超越自己,快乐自己。
通过“换牛奶”这件事,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将影响我们之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教育和培养孩子,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一定得看清事实,别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许对她的孩子有效,但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未必有效。借鉴是可以的,倘若行不通,那就适可而止。
评语 (0)